发展再提质KAIYUN 融湾添动能
KAIYUNKAIYUN产业园内,落地项目接连按下“加速键”,园区建设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全域发展“燎原之势”;径南镇“茶果飘香·醉美径南”示范带中,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客家特色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梅龙高铁兴宁段正加快建设,兴宁将迎来“高铁时代”……
素有“小南京”之美誉和“无兴不成市”之说的兴宁,区位优越,是粤赣闽边区域性陆路交通枢纽、商品集散地。
作为梅州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兴宁市牢牢扭住实体经济、两大重点,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来抓,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奋力跑出兴宁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加速度”。
4月12日,兴宁市人民政府与国药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新品发布会;
5月11日,省药监局与梅州市政府、兴宁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
7月17日,兴宁市人民政府与北京神州龙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龙芯辰浩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在辰浩医疗公司挂牌成立;
引进投资15.8亿元的蓝韵医疗等3个项目,目前14家医疗器械企业已进园注册、投产,20个意向项目正在对接;
2023年,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迎来飞速发展之年,园区建设提挡加速,进一步带动兴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立身之本,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兴宁市坚持用户思维,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打好增资扩产、招商引资、要素保障、政策兑现等“组合拳”,聚力做大装备制造业,做优生态特色食品、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位于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广东海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数名工人在进行数控机床的组装和调控等工作。
该公司去年从广州转移至兴宁,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及精密机械加工模具机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
“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现在也在开拓越南、莫斯科等海外市场。今年发展信心比较足,目标是比去年增长20%—50%以上。”广东海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数控机床二期项目已动工,投资额1.5亿元,力争年底完成建设。“届时产能将扩大3倍以上,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5亿元,税收3000万元。”
今年是天河兴宁两地对口帮扶的第十年。借力与天河区的合作共建,兴宁抓住用好省工信厅、广东联通、粤海控股集团组团对口支援,广州天河区对口帮扶,省药监局与兴宁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园机遇,全力参与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重点在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资源要素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谋划对接,研究推进一批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争取在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市场融合、生态共建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今年,兴宁市出台《兴宁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以苏区融湾先行区(兴宁片区)34个项目建设为牵引,精心谋划储备9类118个融湾项目。
牵住招商“牛鼻子”,带活经济发展“一盘棋”。兴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书记、市长带头外出招商13次,积极开展政策招商、平台招商、以商引商、产业招商、以情招商。出台政策激励镇街招商引资,按其对本级财政贡献量的10%—20%给予引资奖励。
据统计,今年1—9月,兴宁市新签约合同项目27个,计划投资额62.1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0个,计划投资54.14亿元。
名信电子厂现设“母车间”1个,订单稳定,有固定员工58人。在原址外另有两间与本镇小工坊合作的“子车间”,承接“母车间”分配的大订单。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以“母车间”提供机器+原材料,“子车间”提供场地+人工的合作发展模式,为附近村民提供灵活就业岗位。
听障人士小李将手中的电子元件一个一个过机组装,一整套工作流程有条不紊。“电子厂为我们这些特殊群体提供工作岗位,教给我们技术,使我们有一技之长,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小李用手语表示,作为厂里工作年限最长的残疾人,他从一名普工成长为技术师傅,从在家赋闲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平等的劳动机会使他自立自强。
小李不是个例,这个车间里还有另外三名残疾工人。“目前,帮扶车间共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逾百人,未来计划扩招9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名信电子厂负责人郑满华说,“帮扶车间”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工作结合起来,推进乡村振兴人产融合发展。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畅通经济循环,这是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题中之义。
今年来,兴宁市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来抓,聚焦“富县强镇兴村惠民”一起发力,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兴宁市紧紧抓住培育“四上”企业这一“关键钥匙”,通过积极培育“扶上马”、大力支持“送一程”,在梅州率先出台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现代农业加工业贸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奖励暂行办法,今年以来已成功培育14家“四上”企业。
在距离兴宁城区26公里的径南镇,宽敞整洁的柏油路蜿蜒通向各个村庄,富有客家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多样……这是兴宁市打造径南镇“茶果飘香·醉美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出的乡村新面貌。
该示范带覆盖新洲村、东升村、浊水村等10个村,面积共51.5平方公里,计划投入资金2亿元,集人文风貌展示、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生态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等于一体,目标建成客家特色乡村、康养小镇、旅游小镇。
这是兴宁市着力打造的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之一。兴宁市高标准建设径南浊水村、新圩大村村产业社区,持续深化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进大坪红色小镇(田园生态旅游综合体)、中国一拖·国机海南现代化农业合作等项目落地建设。大力推行并聘任79名“产业村长”,出台《兴宁市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打造一批经济大村和经济强村。
此外,兴宁市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罗浮、罗岗、黄槐、大坪、水口、坭陂6个“百千万工程”示范镇建设,叶塘“百千万工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局有力,积极开展建筑企业与乡镇结对帮扶活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
走进兴宁,不禁被这座“城在林中”的城市吸引。无论是驱车行驶在畅达的城市干道,还是漫步于平整的乡村公路,环顾四周,绿色是主色调。
“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是兴宁市为推进绿美城乡建设与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有机融合擘画的一幅美丽图景。
近年来,兴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取得了可见可感的成效: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62.2%提升到如今的67.14%,建设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被授予首批广东省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称号。
“绿起来”才能“美起来”。丰富而具有特色的生态人文资源,也成为兴宁美丽的风景。“神光夜气”“墨池书院”等古八景充满传奇,4A级景区熙和湾、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3A级景区月形山、云山谷、“十二肩岭”南粤古驿道等各具特色,合水水库被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词典》。
为进一步守护“绿美兴宁”,发展“绿美兴宁”,今年初,兴宁市提出深入实施绿美森林提质、绿美城乡建设、绿美保护地提升、绿美资源管护、绿美经济增量、绿美生态增益、绿美文化发掘、绿美成果共享“八大工程”,进一步厚植生态底色,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提质的关键是林分林相改造。兴宁提出围绕科学优化树种林种,优化林分林相,营建乡土阔叶混交林,坚持乔灌结合,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地等重点生态区域林分结构。
同时,兴宁对宜林地、疏残林、低质低效纯松林、低效桉树林等,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困难地块生态修复等,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更新改造、补植套种及封山育林等方式,优化林分结构,逐步恢复植被、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
据介绍,今年以来,兴宁市已完成林分优化2.84万亩,新造林抚育13162亩,森林抚育13000亩。
今年,兴宁市还创新开展“我为兴宁种棵树”活动,收到捐款近350万元,高标准建设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和仁里村示范点,全力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
同时,兴宁市坚持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系统保护,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和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及国防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兴宁是“中国油茶之乡”和广东省油茶优势产区,“兴宁茶油”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为进一步扩绿量提绿质增绿效,兴宁市持续发力挖掘油茶发展潜力,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编制《兴宁市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规划2023至2025年内完成新植油茶林2.2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0.85万亩,估算项目总投资1.38亿元。
1—7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7亿元、比增43.11%,增速排梅州第2
固定资产投资41.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10亿元、比增4.7%
●1—9月,兴宁市新签约合同项目27个,计划投资额62.12亿元,完成梅州下达任务的83.4%
●1—8月,3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44亿元,进度59.78%(年度计划27.5亿元)
其中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2亿元,进度132.88%(年度计划4亿元)
●兴宁现有“四上”企业198家,1—8月培育入库14家,刁坊镇已实现“清零”
●目前,已有207家企业对接帮扶437个行政村,有5家企业获得梅州市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示范企业称号,有3家入选省级帮扶典型案例
素有“小南京”和“无兴不成市”美誉的兴宁,历来是商贸旺地和工业重镇,人才、教育、体育、农业等优势明显。
近年来,兴宁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政企沟通对接,谋划优质项目建设,共同推动政企发展。仅今年以来,书记、市长带头外出招商14次,积极开展政策招商、平台招商、以商引商、产业招商、以情招商。
兴宁市出台了《兴宁市招商引资绩效管理办法》,建立县镇村三级招商引资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招商引资积极性,全面激发全社会招商引资合力。
《兴宁市招商引资绩效管理办法》提出,根据各镇街招商引资的项目,按其对本级财政贡献量的10%—20%给予引资奖励(其中制造业项目年纳税额达200万—500万元时,按其对本级财政贡献量的10%给予引资单位引资奖励;年纳税额达500万元以上时,按其对本级财政贡献量的20%给予引资单位引资奖励)。通过政策措施保障大招商、招好商、招大商,营造全员招商浓厚氛围。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市里不仅以更大力度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还将招商引资任务目标分解到各镇(街)、15个市直单位,全员招商、崇商重企的氛围更浓厚,有力促进更多项目落户兴宁。”兴宁市招商和企业服务中心主任何永添介绍,兴宁市通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带队,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洽谈的力度频度,通过举办专题推介会、座谈会等,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推介兴宁。
此外,兴宁市还印发实施《营商环境全面对标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兴宁市营商环境通报制》等系列文件,把企业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尺,围绕登记注册、项目代办、要素保障等方面打造全周期服务链条。
今年1—9月,兴宁市新签约合同项目27个,计划投资额62.12亿元,完成梅州下达任务77亿元的83.4%,其中工业项目20个,计划投资54.1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4亿元的100.25%,提前完成梅州下达的年度任务。